一般心肌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,“我的病严重吗?”“各位专家,我是不是治不好了?”“我的心脏恢复正常后,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?”
3年前,在病房中接诊了一对非常焦虑的夫妻。原来李先生饱受胸闷、气短折磨已有1年余,多次于当地多家医院治疗,效果均不佳,被告知换心脏可能是唯一的出路。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及对未来的不知而感到迷茫、恐惧。
简单了解其病史后,随即安排了心脏彩超检查,结果显示:左心房LA40mm、左心室LV67mm,右心房RA43mm,右心室RV35mm,射血分数EF22%,左心室及右心房增大,室壁运动幅度弥漫性减低,二尖瓣少量反流,三尖瓣少量反流,主肺动脉及分支增宽,肺动脉瓣少量反流,左室舒张、收缩功能减低。初步诊断为“扩张型心肌病”。
“黄主任、崔医生,我的病严重吗?”
面对愁容满面的夫妻两人,黄瑞霞主任和崔静医生将扩张型心肌病的概念、发病原因,治疗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。尤其是重点介绍了治疗,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旨在阻止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,阻断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的神经体液机制,去除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,控制心律失常,预防猝死,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。
住院第二天,李先生就感觉胸痛、气短等明显好转了,继而心理也放松了一些。治疗到第十天的时候,李先生已无明显不适,鉴于病情变化,此时由王仁平院长、赵树元教授、景吉林教授、黄瑞霞主任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大会诊,为其进行高层次、全面的评估病情,根据其每日的血压、心率,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,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。
见到如此多的专家会诊,出具诊疗方案,李先生夫妻内心异常感动,不过此时他们还是提出了几个问题。
“各位专家,我是不是治不好了?”
专家们相视一笑,随后笃定地告诉他们:你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,规律用药,保持良好心情,调节好饮食,坚持康复运动,密切配合医护人员治疗。疗效才最有说服力的!
接下来他们积极配合治疗,不仅药物严格按照医生吩咐的服用,而且饮食、日常活动都会详细咨询医生。
好转出院,院外规律治疗,到2020年10月份复诊时查心脏彩超可见心脏四个腔,只有左心室稍大56mm(正常男性左心室小于55mm),其他三个腔完全恢复正常,心功能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射血分数也提升到了47%(正常是不低于50%)。
这次复诊,他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:
“崔医生,我们心脏恢复正常后,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?”
其实,在临床上,不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疑问。在这里,很明确地告知大家“不能”。2019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个小规模的临床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。该研究虽然纳入的研究人数少,但意义重大。
该研究纳入 51 名经治疗后无心衰症状、心衰指标改善(EF 从 40% 以下恢复至 50% 以上,NT-proBNP < 250 ng/L)的扩心病患者,随机分成继续用药组(26 名)与停药组(25 名)。在 6 个月后,用药组也停药。
研究终点定义为扩心病复发(出现心衰症状,射血分数下降至 50% 以下且绝对值下降 10%、NT-proBNP 较基线值升高 2 倍且绝对值> 400 ng/L)。
研究结果显示,在随访 6 个月后,停药组有 44% 患者出现终点事件,而用药组无患者出现终点事件;继续观察 6 个月,用药组在停药后也有 36% 的患者心衰复发。
该研究结果告诉我们,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恢复、NT-proBNP 下降至正常值并不代表疾病已经「治愈」,对于这类貌似已经「治愈」的扩心病患者,停药半年,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。所以由于终止治疗将导致心衰复发风险明显增高,最新的专家共识推荐,除非是患者基础病因得到解决,否则不应该停止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。